中美貿易協議第一階段可能還沒有機構,主打美國市場的機械零件加工中心在高額關稅的大棒前還是顯得無能為力。精密機械加工企業外遷成了一個不得不的選項。其實在沒有中美貿易摩擦的時候,深圳很多零件加工巨頭已經在東南亞設立了生產線。很多人擔憂,產業鏈“集體跑路”,會不會導致國內制造業的空心化?
事實可能并非如此。當年,深圳五金加工廠承接臺灣的傳統產業轉移,大部分都是勞動密集型部分,都是生產環節的轉移,工廠在大陸,總部還是在臺灣。臺灣的精密機械加工制造業并沒有空心化,最終形成臺灣接單、大陸生產的分工模式。今天在深圳的零件加工巨頭,依然是臺資企業。當下從深圳向越南等地轉移生產線的,仍然是臺資企業領頭,市場會推動他們去尋找成本更低的地方。
今天的深圳精密機械加工產業開始轉移,也是重走當年臺資企業走過的路。機械零件加工的產品不用再回到深圳,出貨地及目的地都為其他第三方國家,但是貨款最終還是會回流深圳。這也是加工領域比較流行的三角貿易業務。把勞動密集型部分轉移出去,把技術密集型部分留在總部,這樣的產業轉移,也是行業升級的必然。
在貿易戰沒有發生之前,深圳已經有精密機械加工企業開始了外遷。通過對比這些已經外遷的企業和一些沒有外遷的企業,我們就可以看到,充分利用外部優勢資源,對外投資力度較高的機械零件加工企業,在投資回報率、附加值率的上升上都高出其他企業不上。所以說,產業轉移,行業升級,是有道理的。